海报设计:魏小默
本网讯(陈磊)大别山,南扼长江,北制陇海,西进可以切断(北)平汉(口)路,东下可破袭(天)津浦(口)线,并可威胁南京、武汉、徐州、郑州、开封等大城市和战略重镇,是兵家必争的“中原锁钥”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和地方抗日武装,在此打响新四军华中抗日第一枪,如尖刀般插入敌后,据险而守,给予侵华日军沉重打击。
位于大别山北麓核心区域的六安(时称皖西,核心区域涵盖今六安市及金寨、霍山、霍邱、舒城、寿县等地),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、历史积淀与现实条件,迅速崛起为安徽省乃至整个大别山区抗日斗争的核心地带。
在全面抗战期间,六安既是阻滞日军西进以拱卫武汉、坚持敌后游击作战的重要战场,更是向华中各抗日根据地输送干部、兵员与物资的战略基地。六安以巨大的牺牲和卓绝的斗争,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成为一座“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”,很多地方“家家有红军、村村有烈士、乡乡有将军”。
80载岁月变迁,伟大的抗战精神不断激励着皖西儿女。如今的六安,淠河像蜿蜒穿过市区的一条翡翠玉带,两岸绿树成荫、白鹭翩跹,人民安居乐业,生态产业加速发展……这片红色的热土,正以全新姿态续写时代华章。
抗战印记
椿树岗战斗点燃皖西抗战星火
▲ 六安市舒城县新四军皖西革命纪念馆(新四军四支队旧址) 来源:六安市文旅局官网
1938年10月9日,新四军第四支队第7团1营奉命从舒城西南部的中梅河出发,向舒(城)六(安)公路上的椿树岗一带运动,伺机伏击日军。当敌军车队进入伏击圈后,全营火力集中射向敌人,手榴弹接连飞向敌军车辆,爆炸燃起的熊熊烈火照亮夜空。
经过2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,新四军四支队第7团共击毁日军车辆65辆,击毙日军46人,击伤百余人,并缴获大量军用物资。椿树岗伏击战极大提振了我军士气,沉重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,有力鼓舞了皖西人民的抗日信心。
椿树岗战斗打响时,六安城已于当年8月30日沦陷,在这一严峻局势下,新四军第四支队毅然挺进皖中、皖东等敌占区,坚持游击作战,不断开拓抗日根据地。
1938年4月至1939年上半年,四支队在皖中、皖东作战90余次,毙伤日、伪军2300余人,缴获枪支1400余支,为华中敌后抗战打开了局面。
穿越时空
“中原锁钥”建成“人间天河”
硝烟散尽,精神永存。当年,在椿树岗的夜色中,新四军四支队的战士们以血肉之躯抗击日寇,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点燃了皖西大地的抗日烽火。这些可歌可泣的历史,凝聚成了融入六安人民血脉的红色基因,激励着人们迎难而上、奋勇向前。
六安处于长江与淮河之间,江淮分水岭由西南向东偏北横贯六安市,将全市分为长江、淮河两个流域。特殊的地理位置,也让六安地区旱涝灾害频发。
为了响应毛泽东同志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”的号召,六安人民积极投入治淮工程建设,在大别山区兴修水库拦蓄洪水。1952年1月,新中国第一坝——佛子岭水库在六安市霍山县破土动工,拉开了大规模治淮的序幕。伴随着佛子岭、梅山、响洪甸、磨子潭等水库群的陆续建成,蓄水防洪能力初见成效。
▲ 六安淠史杭工程展览馆 摄影:胡九思
为了更好利用大别山水库水源,一个更加宏伟的灌溉工程构想逐渐成型:依托已建成的佛子岭等水库群,建设一个跨越江淮分水岭两侧、横贯皖中,由淠河、史河、杭埠河三大灌区组成的特大型灌区——淠史杭。
1958年8月,淠史杭工程正式动工建设。工程兴建之初,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,皖西地区党组织带领人民艰苦奋斗、自力更生,历时14年终于建成了这条“人间天河”。
治水新篇
智慧“大脑”直面城市污水攻坚战
随着六安城市迅速发展、人口激增,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,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城市河道,成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“老大难”,也成了当地百姓的“心头病”。
英雄的六安开启了这座皖西水城的治水新篇。在党中央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战略部署下,2019年,三峡集团携手六安开展了一场直面城市污水的攻坚战。
“我们结合六安市的具体特点,采取‘厂网河(湖)一体’系统治理模式,通过流域统筹、区域协调、泥水并重等措施,实现城市整体水环境的有效改善。”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环保集团六安水管家公司副总经理陈翔介绍道。
从存量管网排查、入河排口整治、雨污分流改造等重点工作入手,三峡人从源头小区到末端河湖系统推进污水治理,紧盯每个环节实现全面“抗污”。
截至目前,三峡集团在六安已投运供水厂4座、水质净化厂8座,供水管网1579公里、污水管网1073公里、雨水管网1848公里。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率从2019年的44.8%提升至71.34%,日均污水处理能力从18.5万吨提升至43.5万吨,主城区14条黑臭水体全部销号。
▲ 六安城市水管家智慧调控中心 摄影:胡九思
志不求易,事不避难。三峡集团进一步探索创新,为六安搭建起了一个全域水资源智慧调度系统——六安城市智慧“水管家”,城区120平方公里内的涉水设施被“浓缩”在这个智慧“大脑”的方寸之间。通过5000多个传感器感知城市管网和自然水体的实时状态,精准研判供排水健康状况,做出更科学合理的调度,高效处理生活污水的同时,更能及时实施城市应急处理。
在六安跑了10多年出租车的黄师傅脑子里有一张自己的避堵地图。“哪条路好走、哪条路下雨天容易积水,我比导航更明白。”黄师傅深切感受到这座城市悄然发生的变化,“原来一下大雨就被淹,很多路都过不去,现在好多喽!”
在六安市金安区城北镇,淠河右岸生态农业示范区如同一个城市“生态绿肾”,每天可以实现24万吨尾水生态净化,同时还串联打造生态农业、乡村艺术、科普研学激发乡村绿色振兴新动能。示范区内新开发的林间村舍、湖心岛民宿等系列乡村度假产品,为当地乡镇提供了更加绿色高效的致富路径。
走进示范区核心区域的苏大堰周边水利整治工程的试验田,花苗吐故纳新、长势喜人。试验田使用的营养土正是污水处理后得到的污泥副产品。曾经,污泥是污水处理行业令人头疼的废品,如今却在六安焕发了新生。三峡集团上海院于2018年成立污泥实验室,并随着六安治水进程把实验室搬到了六安治水一线,破解城市污水处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。
▲ 六安苏大堰湿地公园 摄影:胡九思
“1亿人口生活污水在经过处理后,每天将产生25000吨含水率80%的污泥,这部分污泥如果不加以处置,按照最高2米来堆放,每年可堆满600个标准足球场。”三峡上海院副总工郭亚丽说,污泥中包含重金属、新型污染物、病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,处置不当还会造成二次污染,成为威胁生态环境的隐患。
通过不断探索,污泥实验室研究团队发现用污泥土种出来的树木和鲜花成活率高,而且尤其茁壮艳丽。她们在市政污泥资源化领域打通了一条“污泥-处理产物-营养土-园林产品”的产业之路,并在六安苏大堰湿地公园的花海项目得以检验。
系统治理筑基、智慧赋能提效、“技术 + 产业”示范融合 —— 这份直面难题的魄力与善作善成的担当,既是对峥嵘岁月里抗战精神的赓续传承,更让这片浸润红色记忆的热土,在推动绿色振兴的实践中积蓄动能,让不朽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治水兴邦的答卷上焕发出新的光芒。
编辑:李雷 卢西奥
发布日期:2025年09月15日